文博日历丨商代人的“酒罐子”上为什么“长”草了?

商代人的“酒罐子”上

为什么有“草”?

其实 可能是“药酒”

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马危”折肩尊

01

商代人的“酒罐子”上

为何有草?

2004年

在河南安阳殷墟大司空M303墓葬马危墓

出土了一件特殊的青铜器

——“马危”折肩尊

尊是商代一种大中型盛酒器

但这件尊特殊的原因不是外形

而是上面的附着物

“马危”折肩尊出土时

口沿处覆盖着大量浅褐色的植物

叶片层层叠压 茎脉清晰可见

因为在地下无氧环境中低温封存

所以即使过了3000多年

也依旧不烂不腐

这在殷墟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

经过分析研究

这些浅褐色叶子

是一种叫短梗南蛇藤的植物

它是一种中草药

多用于清热解毒 祛风散湿

“马危”折肩尊的出现

说明当时的人们

或许已经认识到短梗南蛇藤的药用价值

并将其放入酒器之中

也有专家认为

这些植物起到布巾的作用

用于覆盖随葬器物

02

小小药酒拿捏~

古人才是真的养生达人

青铜尊上的草药

或许说明当时人们已经会做“药酒”

但是草药的使用可不是商代人的专利

因为早在8000多年前

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中药了

 

作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

曾出土一件陶釜

它里面有一小捆

黑乎乎、粘在一起的植物茎枝

像被煮软了一样

且陶器有烟熏火燎的痕迹

因此考古人员推断

这是当时人们

用来煎煮中草药的残渣遗留

这件陶釜也成为中国最早的“草药罐”

△修复后的“草药罐”

种种考古发现证明

新石器时期直至商周时期

我国古人对于中药材的应用

已经十分得心应手

也印证了我国中医自成体系的传承与创新

03

食材丰富

殷商人打开了新的味蕾

其实无论对中药草的使用

还是制作养生的“药酒”

都是古人“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见证

毕竟粮食有了富余

人们才能打开新的味蕾

△左图为甲骨文“粟”字,右图为甲骨文“黍”字。

从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来看

商代晚期形成了

以粟、黍、稻、大豆、小麦为主的农作物结构

牛、马、羊、猪、狗、鸡等

牲畜家禽也都齐备

丰富的农作物品种和完善的畜牧业生产体系

为殷商人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因此有了更多精力

思考如何才能“吃得更好、喝得更好”

△M303马危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

殷商时期

“酒”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殷墟遗址各墓葬出土酒器的情况

就能感受到这一点

这件折肩尊所在的M303马危墓

出土的青铜器中 酒器占67%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中

酒器占比达74%

亚长墓出土40件青铜器

酒器占62.5%

“马危”折肩尊的出土

或许说明了商代人已经将酿酒和中医学结合

尊口层叠的叶片

是数千年前人们研制药酒的痕迹

也是我国中草药历史的见证